华为三折叠手机带火概念股,关键产业链环节受关注
9月10日,苹果和华为同日发布手机新品。市场关注度如何?A股是一个小小的观察切口。
苹果iPhone 16系列发布后,早间A股市场并未产生太多反响。午后,华为发布首款折叠屏手机华为Mate XT非凡大师,相关概念股爆发。
大富科技(300134.SZ)、常山北明(000158.SZ)、网达软件(603189.SH)、法本信息(300925.SZ)等10余股涨停,华为三折叠屏的号召力可见一斑。
据悉,华为该款三折叠屏手机售价19999元起,最贵23999元,为全球屏幕面积最大的折叠屏手机,同时仅有3.6毫米厚。
华为折叠屏进阶
从在争议中面世,到当下市场上出现了各种配置、各种形态的折叠屏手机,折叠屏已成为整个手机市场的重要成员之一。
华为也在折叠屏手机上不断进阶。五年前,华为发布了第一代折叠屏手机华为 MateX,彼时折叠手机初出茅庐,对于形态和技术等方面仍在探索阶段。
2023年下半年开始,华为、荣耀、vivo、OPPO、小米等企业折叠屏产品线增加,推动折叠屏手机厚度降低、重量下降,无论是技术还是成本,折叠手机都趋于成熟。
对于三折叠形态,市场认为这或成为折叠手机形态的全新趋势。
作为折叠屏幕最大的供应商之一,三星曾在2022年展示过三折叠手机的两种形式方式。一款采用了“Z”字折叠的方式,手机的外屏是折叠屏的一部分,展开之后,折叠在内侧的另外两块屏幕和外屏共同组成了一块超大屏;另一款采用将两边的手机屏折向中间的“G”字折叠方式,对铰链、屏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合来看,“Z”字形折叠结合了目前已有的内折和外折技术,还能有更紧凑的整体结构,最有可能会成为主流的三折叠方案。华为发布新款三折叠手机,正是采用这种形态。
“一块屏幕要做到内外弯折非常困难,而同时要保障抗挤压、抗拉伸、坚固耐用更是难上加难。华为首创天工铰链系统,颠覆传统结构,通过对铰链、屏幕等核心部件的全面突破,实现兼顾轻薄与强韧,巧夺天工的精密铰链和超形态三折大屏,第一次实现内外弯折,为消费者带来超越想象的折叠新形态产品。”华为余承东在发布会现场表示。
据东海证券统计,从2019年秋季到2024年夏季,华为累计发布十款折叠屏手机,涵盖外折、内折、竖折三种折叠形态,是业界拥有最全折叠形态,发布数量最多的厂商。根据IDC,2024上半年,华为以17.5%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第一,同时在二季度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中,华为同样凭借41.7%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新款三折叠手机的发布有望继续稳固华为在折叠屏市场乃至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地位。
关键产业链环节受关注
相比普通折叠屏,三折叠手机将新增一条铰链,屏幕也变得变大,铰链和面板显然是最受关注的。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与折叠屏铰链的生产加工环节相关公司有东睦股份(600114.SH)、精研科技(300709.SH)、统联精密(688210.SH)等。
上半年,上述公司业绩保持高增长,也进一步验证了产业的增长性。
其中,东睦股份消费电子产品营业收入为7.67亿元,同比增长101.11%。精研科技MIM零部件及组件收入6.44亿元,同比增长32.23%,毛利率41.89%,同比增加24.24个百分点,其智能手机类MIM产品的重要客户需求均有所增长;统联精密的精密零部件收入3.51亿元,其中MIM精密零部件业务收入1.73亿元,同比增长39.91%。
面板方面,维信诺(002387.SZ)与京东方A(000725.SZ)同为华为Mate 60的柔性OLED屏的供应商,公开信息显示,两家公司在三折叠屏上与华为也有合作。
京东方董事长陈炎顺日前在公开演讲中就谈到了华为三折叠屏新机 Mate XT。他表示,公司和华为的共同研发,“是前所未有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维信诺表示,目前公司已量产供货品牌客户的多款多形态折叠产品,包括内折、外折、三折等,部分产品使用了LTPO(低温多晶氧化物)、COE(无偏光片技术)等屏幕高端技术。
玻璃面板制造商蓝思科技也是华为的主力供应商。日前公司在互动平台回复投资者关于华为的业务合作时隐晦表示,“公司与头部消费电子品牌都形成了长期的深度战略合作,成为外观件、结构件、功能模组的主力供应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产业链获悉,蓝思为华为新机供货后盖玻璃盖板、DECO装饰件(独家)、后盖组装等;为Pocket系列供应CPI前盖板。
另外,由于折叠屏手机设计向轻薄全能型的方向发展,对性能、便携、轻薄的要求也提升,这带动了结构件供应商的升级。
领益智造(002600.SZ)在半年报中表示,公司碳纤维结构件作为屏幕支撑板的关键零件,具备高强度、低密度、模量好,兼具导电及散热佳的特性,逐步替代不锈钢材料进入折叠手机行业,通过热固性碳纤材料的热压实现0.15~0.2mm厚的产品。行业头部客户的相关折叠屏及其他中高端手机机型已采用公司碳纤维结构件,并实现量产出货。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