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要靠自己打天下
来源:华尔街见闻 柴旭晨
不甘只做“工具人”。
作者 | 柴旭晨
编辑 | 周智宇
曾经在阿里手中搅弄风云、风光无限的支付宝,如今彻底要靠自己打天下了。
9月5日,微信支付入淘第二天,支付宝立马推出了“支小宝”App,同步发布的还有两款AI应用--“蚂小财”、“AI健康管家”,意图把你的生活、理财、医疗都交给它们来服务。
支付宝不甘心只做个支付工具。它要学ChatGPT那一套,让用户聊着天就把事办妥,变成高频使用的App及内容平台。
一直以来,支付宝虽然有数十亿用户基盘,却因粘度不够,导致其难以摆脱支付工具的角色禁锢。于是这几年间,当拼多多、抖音异军突起,巨大流量管道插进支付、理财、信贷行业掘金时,支付宝却无奈成了看客。
蚂蚁集团不甘于此。它决心彻底撕掉支付宝“工具人”标签,借AI之势“黏住”用户,构建自己的流量聚合中心,再向商家精准输送完成商业闭环。要知道,不管拼多多还是京东,两者的迅猛增势都离不开微信平台的流量漫灌。
在流量红利见顶、护城河被异军猛攻的当下,已独立十余年的蚂蚁,势必要走出淘天体系,只身闯出更大一片天来。
AI翘板
为了从身上撕掉纯粹的支付工具标签,过去几年里,支付宝想尽了办法。
从小红书、抖音挖人,发力社交,却又总是被用户嘲笑是“坐在ATM机上聊天”。AI让支付宝看到了全新的机遇,它顺势推出了独立AI应用“支小宝”。
如ChatGPT一样,“支小宝”这个小助手把支付宝纷繁复杂的生态打包后藏于台下,面对用户只留简洁的对话窗,在一字一句间处理掉订票、点餐、打车...各种需求。
发布会现场,支付宝智能助理产品负责人王翼飞用支小宝点了杯咖啡,只需要语音输指令就能自动下单、配送。
“有些人会吐槽支付宝像个魔方大厦”,王翼飞说,“我们希望用AI焕新支付宝,成为这个魔方大厦里的‘任意门’”。
经过十余年发展,日常用来结账、扫码的支付宝已经悄然长成了个超级巨无霸App,如果掀开它的“后门”可以发现,“仓库”里码放着逾8000项功能、400余万个小程序,此前用户都不知道其中绝大部分功能的存在。
想用好支付宝,居然成了一项颇具门槛的事。支付宝APP事业群总经理李俊对华尔街见闻表示,用户对支付宝的使用率不足10%,其余90%都隐藏在普通用户身后。“虽然里面有很多刚需服务,但可能找不到。用户经常得先去小红书搜一下,按照攻略一步步操作”。
而AI的到来,可能将彻底改变这一尴尬局面。
透过支小宝,可以看出蚂蚁的发力思路--借AI之手激活现有的“沉睡”资源。在人工智能时代,这是令蚂蚁心潮澎湃的机遇,它有望挖掘支付宝平台上的富矿,打造出国民级AI应用。
数据显示,国内AI智能助手产品月活过千万的,仅有抖音豆包和百度文心一言两款。日常使用AI,用户一开始会尝鲜但用得越来越少。蚂蚁认为其中痛点在于,AI离大家生活有点远。
不同于通用类AI智能助手,蚂蚁有天然的护城河,支付宝APP是其最基础实现场景、流量池和数据来源,是座连接线上、线下的庞大资源冰山。基于此,蚂蚁选择生活、金融、医疗三个最接近日常生活的场景,用AI重构用户常用的功能。
作为淘天系背后的支付工具,这二十年来,支付宝成功树立了网购、买单就用支付宝的场景认知。未来,蚂蚁集团还想让更多人树立“理财就找蚂小财”、“生活就用支小宝”等认知。
外滩大会上,除“支小宝”,蚂蚁对外抛出了AI金融管家“蚂小财”,AI健康管家,支付宝智能体开发平台“百宝箱”、网商银行“布谷鸟”系统、移动开发平台蚂蚁mPass等30余项技术产品。
每个场景背后都是真实的社会需求,借AI满足需求“实用主义”的过程,就是蚂蚁在存量中掘金的过程。
“AI的生命力在于应用,蚂蚁选择了一条用户需求和应用场景驱动的AI发展路线”。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说,“我们期待AI像扫码支付一样便利每个人的生活”。
从优先抢占AI应用场景的战略中可以看出苗头--蚂蚁不甘心只做一个支付“工具人”,它迫切想用AI拓展边际。
向外成长
一个惊人的事实是,当初的“蚂蚁”,早已长成包罗12亿用户和8千多万商家的“大象”。
从去年7月金融业务基本完成整改后,蚂蚁难免需要切换新动力。在井贤栋看来,科技创新成了“大象”的新驱动器,这是拥有未来的前提。
于是,以AI为首的科技创新改革,被火速推向台前。
去年,在蚂蚁集团在净利下滑两成的情况下,依旧加码技术支出,同比增加3.6%至211.9亿元。其中的大头都流向了AI和与其高度相关的数据要素,井贤栋豪言蚂蚁未来十年都将聚焦这两个方向。到今年3月,蚂蚁宣布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为推进“AI优先”等三大战略按下快进键。
“当时我们定下AI First战略定并不容易”,蚂蚁集团CTO何征宇向华尔街见闻坦言,公司在达成发力AI的共识上,确实比其他厂商慢了,但在去年下定决心后就处于全速推进状态。
对支付宝的“改造”,就是蚂蚁“AI优先”战略的体现。更大意义则在于,蚂蚁要把自己打造成被AI和数字化重塑的“样板间”。
这个故事,蚂蚁不单为自己讲,还要讲给其他公司听。
最近几年,全球性的AI革命和国内互联网行业的深度调整同时发生。伴随企业的增量时代挥手自兹去,谁能跟上AI时代变革的步伐,谁就更有可能在下一个周期开启时走入时代的前列。
蚂蚁正向产业伙伴们输出着一个宏伟、高效的蓝图:伴随着AI不断渗透进入企业生产乃至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内部埋藏的金矿也得以涌现。大家都有机会成为另一个支付宝,从内部挖掘出自己的潜能。
因此在大家熟悉的支付宝之外,蚂蚁集团还有以蚂蚁数科为代表的技术商业化业务,将其在支付宝等互联网产品上的技术积累,打包以产品的形式输出至海外,服务于全球客户的数字化转型。
蚂蚁数科CEO的赵闻飙向华尔街见闻表示,“东南亚很多新兴国家和地区,数字化进程恰恰相当于中国的5-8年前。且他们的GDP在快速发展,对先进数字化经验的需求更迫切”。
如今,向外生长蚂蚁初步收获到了新增量。
过去一年,蚂蚁数科客户量已增加35%,落地近90个行业场景,营收位居国内软件领域Top之列;此外,蚂蚁的跨境数字支付解决方案Alipay+将“朋友圈”扩大至25个,覆盖了超过15亿的海内外账户;支撑过“双11”的OceanBase数据库业务,也已在国内金融行业占据市场份额第一。
从挖掘自身资源金矿,再到向外输出“技术革命”成为更多企业数字化的基建,褪去金融属性披上科技外衣,对蚂蚁来说的确是更加安全、踏实的选择。
走出支付
对蚂蚁集团而言,支付宝App是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积攒下的核心资产,支付也是其第一个成熟商业模式。
但对拆分独立的蚂蚁来说,如今支付的故事不再性感,外部环境亦在风云变幻。
有熟悉支付行业的人士向华尔街见闻透露,国内支付业务手续费非常低,“千分之六是挂牌价,千分之三是实际价格,跟海外2%的平均水平没法比,光靠支付手续费在国内肯定是不够生存的”。
门外,抖音与拼多多异军突起分食着阿里的生意,后者又凭借巨大流量优势,开始在支付、理财、信贷等方面跑马圈地;叠加淘天向微信支付开放,这都让支付宝压力倍增。
根据阿里财报测算,蚂蚁集团净利润已连跌三年,从2021年的729.8亿滑落至去年的238.2亿元;且按照胡润研究院《2024全球独角兽榜》的统计,蚂蚁估值也已从四年前的2.1万亿元,下滑至当前的5700亿。
当流量红利增长的余晖落下,被裹挟进“后互联网时代”的蚂蚁,要迫切走出阿里的“温室”,寻找着新的规模化掘金路径。
时代抛给蚂蚁最直接的任务,就是讲出支付外的新故事,留住用户、守住商户基盘。
一方面,“支小宝”、“蚂小财”等乘着AI浪潮而来,极尽压缩使用成本,让用户需求与资源最大化重配;于此同时,支付宝重提内容战略,相继推出生活号、上线生活频道和直播入口,试图通过内容对抗“管道化”格局。
种种跳出自身局限的尝试其实殊途同归--蚂蚁和支付宝要坚决地洗去“支付工具”的角色烙印。实现涅槃之前,它要突破的最大瓶颈,正是过去的自己。
由于支付宝各个组件服务目标高度一致,多围绕支付延展场景化服务,这使得其工具属性深入人心。虽然其与微信、抖音在用户基数上差距并不悬殊,但在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上(9.4分钟),支付宝是日活过亿的平台中垫底的存在。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各个平台流量价格水涨船高时,便宜的流量在哪,生意便会向此迁徙。而“黏不住用户”的蚂蚁,却成了熙熙攘攘流量中的过客,无法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
转折在于,一旦蚂蚁集团调动技术优势,补足用户粘性这个缺口,就能实现从支付“工具人”向流量平台的转变,顺势构建起整个商业化闭环。
时代造就的蚂蚁和支付宝,现在要用AI、内容、出海...为自己造一个温室时代。
靠AI优先、支付宝双飞轮、加速全球化这三大战略,蚂蚁正一步步修缮着自己的愿景宏图--成为构建未来服务业的数字化基建,成为一家健康成长102年的好公司。
重新出发的蚂蚁终于找回了节奏,更不易地在浮躁内卷的竞争环境下,明晰了自身定位与发展方向;旗下的子公司OceanBase、蚂蚁数科也先一步寻求外部资金的助推,逆势生长,这也被外界看作是替蚂蚁集团重返资本市场的信号。
此刻的蚂蚁正极力对外界讲述着,支付之外,一个广阔科技平台的宏大故事。但这场焕然一新的蜕变能否最终成型,还要等待市场和用户们来投票。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郭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