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IPO撤材料,估计上北交都够呛!
一、业绩情况
百多安报的是科创板,本周撤材料。
我们先来看业绩,财务数据非常老了,现在只能看到2022年上半年的。从这个数据来看,业绩非常单薄,收入只有两个亿左右,而且还存在一个下滑;利润只有两三千万。
我在反馈意见里面是找到了最新的业绩情况,2023年收入是2.01亿,扣非归母净利润是2,355.65万。
我们再回过头,2023年收入2.01亿,说明收入持续在下滑,因为2021年是2.10亿,2020年是2.37亿;利润也是下滑,2021年有3,304.44万,2023年只有2,355.65万,下滑得还蛮多的,接近1/3。
可见这个企业从业绩来看,一方面是规模特别小,另外一方面是还下滑。
作为一个突破卡脖子的企业,业绩不仅没增长,还下滑,是非常难以解释的。
另外最近一年的收入2.01亿,我感觉是有人为调节的可能性,因为就比两个亿多100万。是不是人为调节做到两个亿?这种感觉是不好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如果只有一个多亿的收入就更难。
所以说这家公司的业绩,我觉得总体来说是不达标的。我觉得就凭这条,这个企业在科创板推动也是极其困难的。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数据,就是这么小的一个体量的公司,分红倒是一点都不含糊,分的非常多,而且是多于当期的净利润。他这个分红,两年都是超过了当期净利润,都是超过了100%,甚至有150%左右,我觉得这个就更加难了。
我对主板、创业板的大额分红是能接受,但我对科创板的清仓式分红是不太理解的。因为作为一家重视研发的企业,在只有两三千万利润的情况下,你不仅不继续投入研发,而且大额的分红,超额的去分红,我觉得也会影响到科创属性的认定。
这家公司就凭这一条,大额分红,应该推动起来也是极其困难。
二、股权情况
实控人合计控股61.49%,不算高,不存在实控人绝对控股。
三、业务情况
这是一个做医疗器械的企业,主要产品是用来植入人体的导管,应该是一些以塑料为材质的管子。
四、撤材料原因
倒也不能从这个点就说产品不行,因为不能仅仅从材质上来判断。总体来说,能够植入人体的医疗器械,还是算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但这个企业从反馈意见来看,我觉得就比较明确说产品不太能符合科创板的定位。
PICC是最主要的一个产品。
这个产品国内已经有6家企业产品获批了,进口的话就更多了,一大堆。
应该是说不清楚科创属性了,国内都已经有这么多家获批了,怎么还能说卡脖子呢?
我觉得可能放在他刚刚获批的时候,他这个产品获批已经是在13年之前,那个时候可能是突破卡脖子的。
现在13年过后,你在这个点上再来说是突破卡脖子,就不合适了。这个产品应该是已经比较成熟了。我觉得从这条上来看,这家公司的科创属性是不足以论证的。
给大家讲一个概念,就是一家企业不能说他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就说有科创属性。因为我做过一些统计,很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哪怕就是一等奖,企业经营得还是非常的平庸,在这个生死线徘徊。所以说一个企业你不能听到有科技进步奖,就说科创属性稳了,我觉得这个观点不成立。
这是关于科创属性。
药企的话,我们都是需要去关注销售费用。
大家看一下销售费用,在35%左右,这个比例的话其实也不低了。但实际情况,这家公司的销售费用会比这个高很多。
在这个地方,我要给大家科普一下,就是我们的医药基本上已经实行了两票制。两票制的意思,就是企业和医院之间是没有经销商的,这种情况下,销售费用都会体现在药企的账上。
而如果说没有执行两票制,中间可以有一层经销商,这种情况下,基本都是让经销商去承担销售费用,然后药厂通过药品的价差去对经销商进行一个弥补。比如说10块钱的药,50块钱卖给经销商,经销商再100块钱卖给医院,这里面50块钱就要拿去出销售费用。
这个企业我们来看看客户,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说销售费用实际上会更高。他实际上主要是一个经销模式,只有像国药控股这样的公司,是需要由发行人来承担销售费用,因为国药控股是配送商,是不可能会去给发行人去支付销售费用的。
就是说只有配送商的这种客户需要由发行人来承担销售费用,体现在发行人账上。像这些经销商,都是由经销商来承担销售费用。
所以说发行人在很大比例是经销商的情况下,还有那么高的销售费用,说明实际上的销售费用会非常的高。
作为一家销售费用非常高的药企,在最近两三年IPO几乎是搞不了。
这个企业我们就讲这么多。
(转自:塘主聊上市)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